日库寺 藏传佛教转经仪式的具身性实践:身体、意识与环境的交融-凯发k8ag旗舰厅

2024-10-07 07:07:14发布    浏览9次    信息编号:92718

友情提醒:凡是以各种理由向你收取费用,均有骗子嫌疑,请提高警惕,不要轻易支付。

日库寺 转经仪式的具身性实践:、与环境的交融

本文通过对四川康定韦斯雕白塔的实地考察,指出藏传佛教的转经仪式可以理解为一种通过身体动作的积累来达到修行目的的具身修行。祈祷仪式的身体主体的建构、环境的具身感知、具身社会互动的实现这三个方面都说明了身体练习无论是在个人层面还是在个人之外的重要性。环境和社会层面。占据中心地位。祈祷并不完全像美国人类学家奥特纳所说的以消解自我意识为目的的机械运动,因为主体的能动性是通过身体来表达的。具身实践视角的引入,对于反思和解构西方学术界长期存在的身体与意识、概念与实践的二元对立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身修、转身仪式、藏传佛教

作者穆景然,女,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博士研究生。地址:广州市邮政编码。

1. 提出问题

转经藏语称为“转经”,是藏传佛教的日常修行仪式。其主要内容是绕着寺庙、白塔、转经筒等佛教圣物行走或礼拜(还包括长途绕神山、圣湖)。例如,拉萨的八角街,是一条以大昭寺为中心的环形街道,是藏民祈祷的主要场所。每天从清晨到黄昏,人们不间断地前来祈祷。尤其到了晚上,这条环形街道上就充满了念经的声音。 “无数双皮鞋和毡靴刮过地面。”在别人眼里,这支顺时针旋转的队伍就像“一块大磨石”。藏人认为,这种不知疲倦的重复“可以帮助他们消除前世的不公或罪恶”,同时,它也“代表着一种‘苦行’的宗教行为的追求”。

美国人类学家奥特纳(b.)在《仪式中的夏尔巴人》一书中分析了祈祷转身背后的文化逻辑。首先,奥特纳将信奉藏传佛教的夏尔巴人的功德仪式分为四类,即行善()、传教(之)、消罪(除罪)和机械运动()。随后,她进一步指出,上述四种仪式共同实现了藏传佛教的根本目的,即“消除主体的自我意识”。由于去除自我的目的可以通过两条途径来实现,即自我意识可以不断缩小直至消失,也可以无限放大直至超越个体界限,与整个世界认同。因此,上述四种仪式大致可分为两类:“放大”仪式(包括行善、传教)和“简化”仪式(包括赦罪、机械动作)。由此,奥特纳精辟地指出,作为一种机械运动,祈祷仪式的文化逻辑力图通过信徒无意识的机械运动的重复来消除思考自我和欲望的主体,从而积累功德。怀着良好的意愿。

奥特纳从意识和观念的角度揭示了祈祷仪式的宗教意义,但上述分析忽略了一个重要的方面——身体。一方面,奥特纳将“自我意识消解于主体”作为佛教仪式的根本目的,这等于将主体性和能动性完全归属于意识范畴。这无疑是典型的笛卡尔式偏见——即坚持身心二元论、灵魂至上,也是根深蒂固的西方中心文化观的表现;另一方面,奥特纳将祈祷周期完全视为一种机械的、重复的无意识运动,极大地忽视了身体经验在藏族祈祷仪式中的丰富性和建设性意义。换句话说,如果你换个角度,不再把转经完全视为一种机械性的运动,其目的是取消自我和主观性,而是将其视为一种主动的、具体化的练习,你就会发现,在转经中,在日常实践中,人的主观性、能动性也可以通过身体来表现和传递。

关注不同宗教信仰和仪式传统中的身体概念和具体实践,已成为近年来西方人类学宗教仪式研究的一大趋势。根据麦吉尔( )的定义,具身实践( )是指“精神意义主要嵌入或始终必须通过身体来实现的仪式和表达行为(如知觉、姿势、手势和动作)”。在西方自己的文化传统中,“那些最高水平的(宗教)成就总是脱离肉体的——通常纯粹是认知性的或没有情感的。”外国文化中的许多身体概念和实践在一定程度上也被西方学者所忽视。然而,随着近20年来“身体”在社会理论中的重新发现,学术界对身体实践在许多宗教文化中的重要性有了相当多的认识。例如,斯特拉瑟恩( )和兰贝克( )等人对非洲和美拉尼西亚不同文化的身体和人类观的比较研究,萨巴·穆罕默德(saba)对埃及伊斯兰妇女精神实践的研究,德贾莱斯( )的研究对夏尔巴人身体、情感和仪式治疗的研究揭示了具体经验和实践在许多非西方宗教和仪式传统中的重要作用。

本文基于作者在四川康定市为期9个月的实地考察(2016年7月-11月和2017年1月、7月-9月),从本体和体现的角度对瓦斯碉堡进行观察和分析。佛塔内举行祈福仪式。与奥特纳认为翻身是一种“简化”仪式的观点不同,本文认为翻身本身也是一种主动的、动态的体现实践。因为在重复的运动中,看似机械的身体其实并非无知;相反,身体成为维持冥想者主体性和能动性的核心形式。本文将在对气塔白塔转经仪式进行民族志调查的基础上,从藏传佛教的内在逻辑和转经的内在逻辑出发,进一步试图揭示转经仪式对于转经者的现实意义。藏族文化。本文也希望通过与奥特纳观点的比较,对人类学仪式研究中长期以来以西方为中心的认识论观点进行回顾和反思。

康定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东部。自古以来就是藏族、汉族等各民族杂居的地方。据当地政府提供的信息,截至2017年底,全市总人口人,共有23个民族,其中藏族占总人口71.54%,汉族占26.89%,回族其中,彝族占0.67%,彝族占0.43%,其他民族占0.47%。康定作为甘孜州重要的政治、宗教、文化中心,不仅是嘉绒十八土司之一明正土司的所在地,也是清代至民国时期藏汉贸易最重要的指定贸易点。中国的。土司管辖期间,康定全境及九龙、丹巴、道孚、雅江、泸定等周边县大部分属土司领地。锅庄是明正土司管家经营的康定藏汉支系。贸易中最重要的贸易机构和社会组织。其中规模较大的有“dbal-gsas--pa”、“sa-kun-'ago-pa”、“rgyal-rong-sras”、“zhabs-pad-thog-ma”和“”(sgang--ba)等。

2、煤气塔的命名及构造

与其他藏区一样,康定的老年藏民也经常去寺庙、白塔祈祷。康定市及周边地区有三大藏传佛教寺庙,即城内的安觉寺、南郊的南摩寺、金刚寺。其中安觉寺为格鲁派寺庙。民国时期,西康省政府在寺内设立“西樵无名佛学院”;南无寺也是格鲁派寺庙。八世班禅喇嘛曾向该寺捐赠一件袈裟和袈裟。 ,使其成为康区著名的寺庙之一;金刚寺紧邻南摩寺,属宁玛派。为明正朝土司之子贾赛白玛特却重建,土司视其为“家庙”。历代寺主均出身于明正土司家族。作为日常惯例,住在寺庙附近的老人经常去这三座寺庙祈祷。不过,如果康定人说要“转塔”,而没有加上任何具体的指称,那么他指的一定是气钓白塔。这座白塔位于城市西北两条河流的交汇处。三层塔楼周围都是近年来新建的高楼大厦。如果没有经常来祈祷的人们的引导,第一次来的游客很难发现这座隐藏在街道中的白塔。

煤气塔虽然不起眼,但却很有名。在气雕白塔祈福的老人告诉笔者,这座白塔的名字应该是“香丘曲登”,就是菩提塔的意思。它的建造者是藏传佛教历史上杰出的修行者、藏戏、桥梁大师唐东杰布。白塔建造的原因和过程源于一个传奇故事:

公元15世纪,唐东杰布从后藏出发,前往五台山朝圣。一行人来到了达孜多(康定的藏语名称)。路过大子寺时,当地一户兄弟十人欺凌弱小,准备杀人。唐东杰布立即救了他。当地藏民听说了这一善事,纷纷前来朝拜,向唐东杰布祈福:“我们这里是汉藏交汇处,是商品交换的地方,同时也是藏族人民的聚集地。”因此,这里是善行的地方。”这是一个很棒的地方。有您这样伟大的活佛在这里,真是我们的福气。”说完,他向唐东杰布赠送了黄龙缎、马匹、骡子等礼物,祈求上师为他们消除地震灾害。唐东杰布说:“就建一座相求塔吧。”于是大师选定了建塔地点,并亲自指挥施工。修建工作明确后,他让弟子留在这里继续修塔,自己又去了汉五台山。

……此时,这里的相求塔已经竣工,师父立即为塔加持开光,终于消除了这里的地震灾害。当地人感激不尽,送来大量金银、布匹等礼品。一个木雅人还送来了一匹好马和一个马鞍。唐东杰布都接受了所有的礼物,指着那匹马说道:“如果你以后看到有人骑着这匹马,你一定要善待他,就像他见到我本人一样。”离开大字堆之前,不少当地人自愿牵来马、骡、牛、牦牛等驮畜,帮忙互相搬运东西。

这座塔是由唐东杰布大师建造并命名的。不仅当地藏民趋之若鹜,其他藏区的人们经过康定也必须前来虔诚朝拜,绕三圈。许多人还将大师的名字放在白塔的前面,称“香丘塔”为“唐结曲灯”,以表达对建造者的感谢,也彰显白塔的特殊性。随着时间的推移,“香丘曲灯”或“塘街曲灯”逐渐开始被当地人称为“气刁白塔”。 “瓦斯调巴”是康定著名的大家族,其崛起与清代康定的社会等级制度和藏汉贸易机制密切相关。清朝康熙年间,康定正式建城并开埠。随着边境茶叶贸易逐渐繁荣,明正土司开始接待藏商,作为中介参与藏汉贸易。这群人的领头者是瓦斯·迪奥巴。他们不仅在贸易上享有诸多特权,而且由于经营得当,积累了家族财富,最终成为康定的“首富”。无独有偶,由于瓦斯刁巴家的位置靠近香求塔毗邻的两河交汇处,而且随着藏汉贸易的繁荣,郭庄的版图不断扩大,香求塔也逐渐被瓦斯刁郭庄所包围。 。从此,人们像以前一样去宝塔祈祷时,必须先进入气塔的庭院。久而久之,人来人往,相求塔也被称为“气钓白塔”。

近年来,在当地信徒的捐助下,煤气塔内里外外多次进行了修缮。如今,白塔周围修建了一条两层、宽三米的长廊,总面积约100平方米。白塔的日常管理和维护一直主要来自私营部门——经常前来祈福的藏族长辈(多为女性)。他们没有固定的人事机构,只雇佣失业人员来供佛、管理灯油、保管钥匙。如此等等,每次的奖励都是由这些老人临时前来祈福的人提高的。 2010年,穆亚里库寺接管了白塔的日常管理,并再次对白塔的壁画、转经筒、地板等进行了整修。此后,寺院每年指派一名和尚驻守白塔,负责制作供养佛陀、保管钥匙并进行日常维护。如今,僧侣们每天早上在二楼烧桑树,在一楼佛龛里供佛,包括点灯、换净水碗、烧香等。晚上之前,他会把净水碗取下来,擦拭干净并摆放整齐,然后在晚饭前进行吸烟。此外,藏历(或农历)每月初一、十五,僧侣们还会制作一些酥油灯供来这里祈福的人们使用。

3、转经念经:转经过程中身体的构建

每天早上6点到8点之间,到煤气塔白塔祈祷的老人最多。这些老人主要是没有固定工作的藏族老人。一进回廊,就可以看到前面有人或快或慢地行走。他们以顺时针方向反复转圈,口中念经,左手数珠。事实上,翻经的具体过程主要包括“读”和“翻”两个部分。无论是念经还是绕白塔,身体的参与度都很高。

我们先来看“思考”。念经是佛教修行中最常见的“任务”之一。对于念经的意义,一位经常来求经的老人是这样解释的:

当我来到白塔时,我首先想象我的上师在我的头上,他们也在我的头上。他们看到了我,也看到了我在做什么。我先念《坚灼》《皈依经》。这是钥匙,你的门钥匙。念完之后,你可以根据自己的日程安排念其他的佛经,比如《度母经》、《观世音菩萨经》、《文殊菩萨经》等等。念经的时候最好不要说话,而是要认真、认真地念完。最后念诵《观世音菩萨心咒》并总结。念完这些经之后,还需要念回向。这就像一把锁,把你今天念的经都锁起来了。就像有一个保险箱,你所有的信息都被锁在一个地方,没有人可以打开它。既然锁了,你可以说话,可以笑,可以哭,可以骂人,但是不会影响你锁起来的东西。

如上所述,转经师每次转经时都会念诵大量的经文。它包括短的菩萨心咒,如《六字真言》和莲师心咒,以及长的祈请文,如《文殊赞》和《度母经》。按照传承顺序,转经师开始转绕时,首先念诵的就是《皈依经》。转经师也将其视为开始修行的“钥匙”,因为“‘三宝’(佛、法、僧)是佛教的钥匙”。信仰的核心……上师是“三宝”的象征,也是现实中的“三宝”。因为上师的教诲和慈悲,我们懂得了佛、法、僧的“三宝”……虔诚皈依“三宝”,就是视其为一切善行的门和基础。念诵《皈依经》也是对自己不断的暗示或提醒:我是‘三宝’的信徒。”开始修行后,念经者会“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选择念诵相应的经文。” ”。根据其性质,这些经文要么是赞美诗,要么是祈愿文,要么是佛经,要么是咒语。在结束转经之前,念经的人也会“做一个总结”,然后“锁定”已经念过的经文。

事实上,在译经者中,只有极少数精通藏文的老人才能更准确地掌握佛经的意义,并根据内心对意义的理解来完成修行。其余的老年人,尤其是康定当地居民,大多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藏语教育,只能通过“读”的动作——发音来实现心灵修行。具体来说,与前者相比,后者不懂藏语,只会说藏语。对他们来说,念诵是从小学到的一项重要的身体技能。换句话说,他们无法说出经典中深奥的真理,也无法完全理解其背后的逻辑。只有声音和语调刻在他们的身上,他们可以随时根据情况吟唱。例如,一位译经者曾告诉笔者,她在学习藏语文的初期就曾跟老师念过《文殊赞》。除了知道发音、句子片段和语调之外,她还想了解意思,但老师并没有着急告诉他,只是让他背经文并说:“只要知道如何背诵就可以了。”记住并背诵这个祈祷文是你学习和知识的关键。”另一位对藏文已有丰富了解的译经者曾告诉笔者:

我们从小就接触过它。小时候,大人们把佛经一一教给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动作都有相应的经,包括站姿、坐姿、对人文明礼貌等。比如报纸上,凡是有一点藏文、汉字的地方,都必须放在高位。但他们不知道其中的意义。因为他们没有任何文化,所以他们没有教我。我自己现在也慢慢明白了。

除了文字和意义层面的障碍外,某些经典或咒语本身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也客观上决定了念诵将更多地是一种身体技巧而不是意义的理解。例如,有的佛经深奥难懂,一般人难以领会:“《般若心经》高度概括了般若佛法的核心教义,文字简单,意义深远。对于普通信徒来说,全面了解佛经确实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虽然很难,但人们相信佛经的无上力量。”又如,佛经中人们所念的一些咒语,特别是密宗咒语本身,就带有一定的“语言崇拜”性质:“密宗佛教非常重视咒语的准确性”,以维持咒语的准确性。为了保证咒语发音的准确性,汉藏佛经中的所有咒语都是音译的。”

由于其重要性,言语值得额外关注。说藏语时,调动了人体多个发音部位,而且有很多变化。与日常对话中的交谈不同,人们在诵经时一般采用诵经。有时低声呼唤,有时深深祈祷,有时真诚赞美。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强化和丰富了念诵的具体体验。 。由此看来,如果转祷者的“停止说话”动作确实是意识的减少或悬置,那么这种意识的减少并不能完全等同于主体性的丧失。事实上,冥想时意识的消除恰恰被身体的激活所取代。

除了“读书”之外,转身的另一个主要动作是“转身”。人们绕塔行走时,也会转动手中的经筒。煤气塔走廊内侧共有28个转经筒。每个转经筒高约1米,直径约50厘米。人们相信,推动转经轮转动一次把手,其效果就相当于读完了里面的所有经文。

2014年8月,在利库寺和信众的捐款和努力下,对白塔原有的转经筒进行了整修,并重新安置了15种经书。各类经书每包页数为495页。经卷的长度和句子的数量根据佛经的长短而不同。具体为:《 》,每页10句,15包,总句数74,250; 《避难所》,每页600句,35包,总句数10,395,000; 《郎酒》,每页810句,20包,总句数801.9万; 《长寿经》,每页575句,15包,总句数4,269,375; 《》,每页700句,15包,总句数5,197,500; 《仁波切心咒》,每页3648句,15包,总句数90,288,000; 《百字明》,每页412句,50包,总句数305.91万句; 《阿弥陀佛》,每页4802句,15包,总句数35,654,85​​0; 《地藏经》,每页1300句,15包,总句数9,652,500; 《文殊心经》,每页3528句,15包,总句数句; 《六字经》,每页9840句,70包,总句数; 《度母》,每页4200句,20包,总句数41、58万; 《tado》,每页1句,50包,总句数24,750; 《无量光佛》,每页490句,50包,总句数12,127,500; 《容切》,每页21句,1包,总句数10395。所有经文的句子总数加起来是587、503、620。

由此可见,这些强大的经文大量而密集地卷在一起,隐藏在气塔的每一个转经轮中。这似乎意味着,如果有人绕着白塔一圈,推动每一个沉重的经筒,那么他就被视为念完了这五亿偈。与其他寺庙和祈祷场所不同,信徒们制作清晰的桌子,上面存放着具体数量的经文,并将其粘贴在回廊的多个空白处。这种方式不仅公开了转经轮所载经文的具体内容和数量,也让转经人了解到转经轮修行所带来的巨大功德。

从行走过程来看,气塔祈祷仪式的一大特点就是它并不是奥特纳想象中的机械的、简单的重复性身体动作。相反,整个转身的过程不仅包含了丰富的身体技巧,比如节奏、速度的变化,同时,表演者还仔细计算着转身的次数。

一般来说,人们在白塔祈福的过程中,都会用右手推动白塔周围的转经轮,并以顺时针方向绕着白塔快速行走。轻弹手中的念珠,数念诵的次数;每转一圈回到主尊位置时,双手合十,轻触额头、嘴唇、胸部。当祈祷完成后,你不会直接转身离开。而是双手抱在胸前,缓缓后退,远离了白塔。直到完全走出走廊门帘之外,他才转身。另外,匝数不是任意的。一般情况下,人们会转三圈,但虔诚的修行者相信,如果能绕着白塔、寺庙、曼陀罗等转一百零八圈,就能积累最大的功德。到煤气塔祈祷的老人大多每天进行108轮。据笔者粗略计算,如果每天早上要绕白塔108圈,步行速度快的人大约需要半个小时左右,而步行速度相对较慢的老年人可能需要一个小时左右。

值得注意的是,经中的108转并不是匀速完成的。一位经常念经的老人告诉笔者,首先,她进入白塔后第一圈念经主要是为了参拜:首先是在主像前磕头,然后从左手边磕头。到回廊外的每尊佛像。 ,在每幅壁画前停下来沉思和祈祷。因此,第一轮祈祷总是进展得很慢。然后,在前三圈中,她会边走边推动每个转经轮,以便回廊中的所有转经轮都旋转起来。这三圈之后,他继续以更快的速度绕着白塔转了一圈,不再边走边推转经轮了。转过100圈后,速度又会减慢。转经的轨迹和速度与初始情况对称:练习者会减速三圈,转动每个转经轮,然后礼拜一次,最终达到108转。

在气塔里,人们用一种特殊的方法来计算这108个圆圈。走廊内侧每两根经筒之间的柱子上,串着八排棕色念珠,两排为一组,每排十颗。每组中,上行代表十位数字,下行代表个位数字。人们每转一圈,就会翻转每组中一颗向下的珠子。每十圈,他们翻转其中一颗向上的珠子,并将十颗向下的珠子恢复到起始侧。如此重复十次,然后就可以数一百圈了。如果有人想转两百转或者更多,就把两排珠子恢复在一起,重新计算就可以了。由此,祈祷时行走的人数就以具体的形式表现出来。除了回廊里专门设置的算珠之外,人们手中的念珠也有助于计算。念珠不仅可以标记圆圈的数量,人们还用它来计算自己反复念诵的经文。每次他们背诵咒语或较长的祈祷文时,他们都会移动一颗珠子,直到完成一圈。 ,即108,可以用挂在念珠上的装饰品来标记。

从这一点来看,绕气塔的人并不是机械地重复绕行。相反,他们每时每刻都在仔细地数着转塔、念经的次数。而且,由于数珠的设置和念珠的使用,人们对转经念珠数量的计算可以通过身体——指尖拨动念珠的动作——来完成,而不是以思维的形式。相应地,数珠、念珠就成为香客修行过程和数量的具体体现。正如奥特纳观察到的,祈祷仪式中确实存在重复性的动作,比如上面提到的数亿次的圣歌和数百次的绕行。按照她的预设,人的意识应该被这些巨大的数字所淹没,最终在绕行的过程中“忘记自己”;事实并非如此。转经的老人总是仔细计算每天念诵转经的次数。次数不断地标记并用珠子擦亮而光滑的珠子来总结。尽管最终没有人对确切数字聊天,但这种积累过程确实是精神实践中的重要一步。

4。“看到”和“看不见”:转换的体现对环境的看法

通过诵经和绕行,身体高度参与了祈祷仪式的两个核心方面。但是,作为佛经旋转过程中的动作承载者的身体不是一个封闭的实体。相反,始终诵经和旋转的身体仍然保持着与周围的物理和象征性环境的相互作用和联系。

首先,在扭转过程中,人们不仅是环境的被动感知主题,而且是积极的生产主题。如上所述,许多老年人选择在早晨祈祷。目前,天空还不清楚,从白色塔的二楼升起的方向可以看到星星。人们进入白色宝塔的回廊,面对燃烧的松树和柏树分支的气味。回廊顶部的灯光昏暗,只有一圈电子黄油灯闪烁。人们向前走时将平滑的祈祷轮推在右侧。当天的练习已经正式开始。开始了。另一方面,冥想期间的身体不仅可以被动地感知环境,也不仅会尽力与环境融合。相反,冥想期间的身体总是会产生,并伴随着相当丰富的声音和感官体验。例如,人们以不同的音调诵经的声音和录音机上的循环中播放的经文,快速脚步声和祈祷管旋转的摩擦声音以及人们移动计数的清晰声音珠子都混合在一起。他们共同建立了旅程的丰富感官方面。

其次,与物理环境的主动感知和建造相比,旋转时对身体对周围符号环境的动态观察 - 由走廊中的主要雕像组成的符号场以及佛陀和菩萨的雕像 - 是更多很重要。具体来说,在经文转弯期间,人们将尽力理解佛陀和神灵基于视觉直觉形象所体现的象征力量。对这些象征能力的体现理解也是祈祷的重要目的。

燃气塔中的主要神灵是愤怒的瓦吉拉(vajra),这是的八个化身之一。它被称为藏族中的“ dorje ”(rdo-rje-gro-lod),被翻译为vajra wrath。据说“上师的愤怒”可以“完成所有事业,驯服的麻烦和制服墓地中的所有恶魔”。主要雕像的左侧是坦音吉布的雕像。当地的藏人非常感激,并纪念他选择,设计和奉献煤气塔白宝塔的地点。主要雕像的右侧是米拉雷帕雕像。他努力成为佛陀的辛勤工作足以使baidu的人们练习 sutra的人,相信普通人,甚至犯罪的人都可以通过实践取得积极的成果。此外,在主要雕像背面的利基市场中,还有一群较小的佛像,这些雕像占领了萨基亚教派的八个大师。考司机一楼的外墙上涂有佛教佛教中的佛陀,菩萨和神雕像。这些壁画大致模仿了圣殿的建筑结构。入口的左侧是四个天上的国王,水平的第三佛,垂直的第三佛,坦顿·耶布,帕德马姆巴哈瓦,大白色伞式冠状佛,四臂的瓜尼等。当地的守护神,大坝罐。壁画之间的支柱上也有几个,其中包括塔拉(tara),曼朱什里·菩萨( )的21张图像。它的脸,手势,衣服,肤色,神奇的工具和安装都直接与神灵相对应,而神灵也具有自己的特征。个性化的精神经历。在祈祷的过程中,由于壁画中菩萨雕像的不同表情和姿势,人们可能会在心中产生相应的情绪。例如,某些菩萨雕像在胸部向外向外用手掌,表明“无所畏惧”,而另一只脚则被放在莲花座椅上,象征他很快就会来到受苦的人来拯救他们。就像手里挥舞着剑一样,它旨在切断束缚人们的束缚并帮助他们达到智慧的领域。

wasi白色宝塔中的一些雕像和壁画,包括主要雕像,属于密宗佛教。从理论上讲,密宗佛教和外来的佛教对身体和物质世界有不同的看法。外来的佛教“可以寻求智慧,以了解现象世界的不沃和无常。”通常,物质的身体被认为是束缚,“圣灵害怕的东西”。 ”,因此“努力改善自己,而没有出生在母亲身体中的重大局限性。”密宗不会放弃物质的身体,而是面对它,接受它并利用它。正如li 所指出的那样,密宗不认为物质是一个限制,它也不承认物质身体与灵魂之间的反对和矛盾。相反,密宗认为“物质的身体或灵魂都应被视为起点”,当然,如果我们将其视为其'自然',我们就可以在没有偏见或误解的情况下同样对待一切。达到这一水平,他们还达到了佛教中的“自由”本身 - “这是解放,救赎或永恒的含义”。

可以看出,密宗佛教中身体的观点与奥特纳理论所前提的西方宗教哲学完全不同。前者不包含所谓的思维二元论的内容。相反,它认为身体像思想一样,在寻求理论理解和精神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总的来说,面对现象世界和物质的身体时,密宗佛教并非以控制结束,而是敢于面对现实并有意识地寻求升华。

因此,在精神实践的最初阶段,气塔走廊上的雕像只是对普通百姓的帮助。上面提到的白色宝塔的金刚愤怒雕像是愤怒的外观,特别是“头部,两只手臂和三只眼睛,棕色的身体,愤怒的神灵的外观凶猛的橙色头发。”他的眉毛和胡须像火一样燃烧。他的右手握着一个九支分支的金刚节,左手拿着黑色蝎子。他的上半身穿着棕色的锦缎长袍,下半身上的棕色舞蹈服装,脚上的藏族舞蹈靴。 。使用螺纹作为耳环,盖上三把金色的长袍,跳舞和站在老虎的后部,然后在火焰中休息。他们通过“上帝的愤怒的形象”和其他“贪婪,无知,无知等”引起了自己的愤怒。然后实现练习的目的,在祈祷过程中粗略地说,在祈祷的过程中,愤怒的神灵不断地通过他们的具体表现来看待。最终的解放。

如上所述,“看到”是密宗佛教中一个积极而理想的实践过程,但是在实际实践中,某些“现实存在”似乎并不容易被接受。在某些情况下,人们会积极避免它,并选择不观看它。在天然气塔中的白色宝塔的回廊中,最后一幅壁画是保护者dam dam-can,他是藏族佛教的kagyu和教派的保护者,并受到一些当地寺庙和信徒的崇拜。雕像是一个钢铁侠,脸上是深红色的,戴着圆盘帽子,拿着皮革管子,骑羊。如今,对于当地的修道院瓦杰拉修道院来说,是其主要保护者。在清朝和中国共和国期间,丹吉安对康丁和西方的穆亚地区产生了巨大影响。在某些地方,寺庙是专门为崇拜它而建造的。 2014年夏天,当地人组织了当地人在巴塔走廊上翻新地板和转盘。无法时不时地看到的定律。实际上,此封面举动是一些“看上去”的结果。

在藏族地区,作为守护神的当地神(yul-lha)/srung-lha与地区社会或某个教派或寺庙集团具有确切的对应关系,涉及社会组织和概念的分类和边界。具体来说,守护神很特别。当面对其他地区的当地神以及不同教派的监护人神时,藏族一直保持恐惧和谨慎。他们不仅不崇拜,甚至看不到它。人们坚信这样做会造成极大的惩罚。有时,即使是地方/家庭派系的守护神也看不到。换句话说,当地的上帝/法律的保护与一个地区/派系之间存在隐喻关系,即偶像本身就是区域/集体机构。今天在加沙巴塔转移的人不仅限于当地人,而且还有许多来自坎丁镇,甘齐县甚至其他藏族地区的藏族人。当地的神或神。因此,这些来自的藏人自然会避免在过渡期间看到当地的守护神,因此要求它们覆盖它们。据信,接触线(在这里,眼睛“见”)是传统社会组织分类概念的污染。他们“看上去”完全是不同地区/集体主观性的常见部分。

一般而言,在转向煤气的白色塔的过程中,面对走廊的众神,人们“看到”和“不看”。在积极接受的水平上,即“见”,这是佛教日常实践中的重要一步。在“不外观”的层面上,身体已成为负面回避水平的集体主观性。直接媒体。

5。“词”和“语言”:过渡中的身体社会化所达到的

与对环境的身体感知相似,当身体面对其他社会主题时,它也显示出其开放性和能量。实际上,除了燃气黑塔的个人实践外,走廊周围反复的人群还表达了自己,并通过身体互相联系。

一般而言,语言是社会互动的主要载体。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互相交谈以了解彼此的感受,意志和思想。但是,如前所述,人们将专注于诵经并试图避免与他人聊天,这使得语言不再像往常一样指向外部社会。相反,语言转向内在并成为主题的主题。具有精神力量的单独媒体取决于。换句话说,圣经中的诵经和聊天之间的关系不仅代表了仪式语言的产生和每日语言的终止。结果,建立在身体和身体体验的“无语”社交网络是可能的。

如果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社交互动是基于语言作为主要媒介,那么转移到气体气体气体的人就是在体内实现社交网络。性别。在工作日,天然气塔的开放时间是上午5点至晚上8点。白天,人们通常专注于三个时期。他们是上午6点至8点,下午3点至下午5点,下午6:30至7:30 pm。在这三个时期,大多数早上来到圣经的人。转换经文的老人认为,早晨是一天中最干净的时刻。每天早晨,我需要小心地洗净,不要吃饭,然后尝试尽可能少的话。通过这种方式,避免食欲中的杂质和气味,内心没有过多的情绪,立即来到baita进行转移。

如前所述,在扭转月经的过程中,人们迅速顺时针旋转并背诵圣经中的经文。目前,他们不仅避免与他人聊天,而且尽量不要考虑世俗生活中的琐碎事务。因为每天来到圣经的人并没有在固定的时刻一起到达,所以他们会不间断地加入。因此,当一个熟悉的人到达时,如果是面孔 - 碰到脸,人们会尝试使用很少的单词(例如“来?”,“早期!”)彼此;在更多情况下,人们在周围我看到了熟人新近加入的背面。此时,我经常不直接互相打电话。取而代之的是,他们继续将圣经保持在嘴和身体的身体中。从他身上走,只留下另一个向后。通过感觉到留在后面的手掌,另一方立即得到了问候的意义。

除了“肢体语言”的交流之外,转向天然气塔的人还通过身体,运动和运动本身获得相互理解和默认理解。当转弯月经时,人们在脚下迈出了一大步,将念珠珠握在手中,并在嘴里高呼圣经,或者大声高呼,以及呼吸的声音,间歇性呼吸,脚步,并动摇了数量的corn 声音。一起珠子。 baita走廊的共鸣。李·李(li lee)和蒂姆(tim)曾经指出,人们的交流通常会出乎意料地在节奏节奏(例如步行/跑步)下进行。

实际上,与经典的社会学理论模型中相对静态的预设不同,过渡中的人之间的交流始终在运动,身体是这种交流的主要媒介。人们转向燃气塔的人,人体形成的微妙共鸣,通过运动中的姿势,诵经和呼吸是人们共享的。例如,一个当地人告诉作者,她第一次来到圣经时感到非常不舒服:

塔的头太烦人了。他们的节奏太快了。我根本跟不上。我刚到了两三圈。我想动晕!

这表明共享移动节奏的重要性。换句话说,尽管经文的转换中的人们会尽力避免考虑日常生活,但没有主题,他们不是个人。尽管他们没有通过语言说话,但它们与身体和脚步的身体和能见度相同。最后,变压器还可以达到一定的认识和默认的理解。

在共享移动性的同时,上述走廊中设定的计数珠子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变形金刚之间的“无语”社交网络。实际上,当人们使用计数珠来计算绕组圆的数量时,珠子不仅可以让他们理解他们切换的转弯次数。它显示了很多有效的信息:首先,如果两个珠子都整齐地朝向旁边,则意味着尚未使用珠子,或者有人使用此珠子完成了一百圈。使用。其次,如果两行珠的排列不是对称的,并且有些珠子不一致,则意味着此时有人在使用它来计数,最好选择另一组。第三,通过观察其他人使用的两排珠子,人们可以计算被转让的熟人当前转移的圈数,并进一步估算对方何时到达白塔,何时将其转移到离开。

还应该指出的是,转型中所进行的沟通不需要通过乔治(georg或剧院在设置受众中表演公众表演;相反,切换经文中的人们不仅在身体运动的过程中,而且每个人都总是保持“相同的方向”身体。状态。在这样的过程和状态下,不需要观察单词并且不需要参与的人。主动和活跃的身体本身足以成为有效的交流媒介。总的来说,实际上过渡过程并不能完全消除人们的主观性。相反,通过身体表达的人,甚至是特定的个人,“ you”和“ i”所形成的微妙共鸣。

六、结论

通过介绍身体和身体的观点,本文重新思考了藏族佛教转型仪式背后的文化逻辑和实践意义。与的经文转变为解决主观性的机械运动不同,本文认为,藏人的过渡仪式可以被视为一种积极的实践。从念珠塔塔的国家纪事的描述到仪式可以看出:首先,在转移过程中,征求意义的念头已成为一种习惯,这表明佛教经典是有声音和声音的语气认罪语调。形式刻在体内;在旋转中,人们使用念珠和计数珠子来标记个体的数量,而计算这一过程的过程是形象性的,并且由人体实现。其次,物理实践进入了对外部环境的感知。在旅途中“看到”和“不看”的人表明,主观性和能量运动不仅归因于意识和灵魂的类别。在这里,是身体的重要任务。第三,巴塔走廊周围的人群以同样的方式到达了一个微妙的社交网络。它不是确定的,面对面和语音语言社交网络,而是在运动期间共享身体。人的主体不是意识,而是身体。当然,本文的上述结论并没有说ultra从根本上误解了藏传佛教的基本概念。但是,转型是每日相当大的仪式。实际上,这意味着它远非某种“概念性现实”。换句话说,作为基于身体的实践的过境仪式,必须有其自己的“实用逻辑”,而本文所揭示的是这种实用逻辑的一些基本特征。

作为当前人类学研究的新兴观点,身体实践在不同文化中关注身体实践,这将有助于打破现代西方社会科学中物理和意识,概念和实践的二元对抗。在对非西方宗教和仪式传统的研究中,诸如otina之类的人类学家或多或少基于关于二元对抗的起点和主要思考的主要形式:头脑是第一个。相反,前所未有的痛苦和混乱是相互联系的,因此在精神世界中总是会退化。实际上,身体或接受身体是宗教和仪式实践的基本步骤。身体不仅受到约束,而且与灵魂相同,而且在寻求理论理解和精神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立场。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凯发k8ag旗舰厅上看到的!

网站地图